粉碎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粉碎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觉得联考难你知道古代的联考是怎样的吗-【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17:41:12 阅读: 来源:粉碎机厂家

高考是近几年备受瞩目的热议话题,很多人都因高考的压力而高喊改革,并一度质疑高考选拔人才的中式教育。其实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只是,你知道古代的“高考”是怎样的吗?

古代“高考”科举的简介

在古代,任用朝臣最先采取的方式是荫庇制度和举孝廉。到隋朝时才有了全国统一考试的选用朝臣方式——科举制。所以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就是古代的”高考“。科举制是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广纳天下有才能之士,而使用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由于其采用的是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至清朝光绪之时(1904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专权,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进一步满足寒门士子参与政权的要求。朝廷把原本由地方自主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

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即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也叫试策。这种分科试策取士的方法在当时虽没有完善发展、未形成制度,但因其取士的方式将读书、应考和为官这三者紧密联系了起来,使得中国科举制度翻开了新篇章。

唐朝时的科举

科举制度真正成形是在唐朝时期。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制科不是常规的考试,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考试要求甚严。之后许多科种被废,进士、明经两科便成为了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以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为内容,明经以考时务策与经义为内容,前者难,后者易。唐高宗时,常科的考生来源于两处,分别为乡贡和生徒。乡贡先经州县考试,通过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而直接由学馆出身送往尚书省的为生徒。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又因其考试都在春季,故又称春闱。

最初,进士和明经两科都只是考试策,后来演变为进士注重诗赋,明经注重经和墨义。所谓诗赋考试就是杂文两篇,包含一诗一赋。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而帖经就是有如现代试卷中一样填空与默写经书。墨义是指围绕经书和注释来回答问题,类似于现代的简答题。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宋朝的科举制

宋朝时期,进士被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三等。宋初,科举只有各州举行的解试和礼部举行的省试两级考试。后来为了选拔人才,增加了殿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规定这种三级考试三年举行一次。殿试后宋朝廷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而殿试进士者就可直接为官了。

明朝的科举制

明朝时期盛行进学院之风,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之人必定要进学院。只有进入学院,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朝最高等的学院是国子监,它直属于中央。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统称为监生,大体分为荫监、贡监、例监、举监四类。荫监为官宦子弟;贡监为生员,即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院的秀才,而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例监为民间募捐入院者;举监为举人。一般来说,监生已经具备直接为官的资格。

明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地方考试,三年举行一次,又因考期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因其在二月考试,遂又称春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的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幻兽起源手游

女神联盟2内购破解版

三国仙侠志小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