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粉碎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解读探源谋划展望万芳

发布时间:2020-02-14 11:00:14 阅读: 来源:粉碎机厂家

《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解读·探源 谋划 展望

■中轴路上的永定门城楼正在复建

“这里呀,天天堵车。”一位正在晨练的老大爷告诉记者。7月19日7点10分,记者来到望京阜通东路与花家地南街交接处,看到车流已经开始密集起来。至7点19分,开始堵车。有一辆车从离十字路口仅仅数十米的方舟苑小区出来,开到阜通东路上竟用了8分钟。还有些司机为了自己能更快地通过这一拥挤的路段不惜违反交通规则,先是从旁边车流量比较少的辅道往前行驶,并伺机从护栏的开口处硬生生地挤回到主干道上来。更有甚者,还把车开到反方向的车道上,这样使得本来就拥挤的路面更加混乱。与此同时,京顺路上也在堵车,出租车司机唐师傅在花家地街与京顺路交接处告诉记者,他刚才看到,向顺义方向要往北走,实在是得一步一步地挪。

一位姓张的女士对记者说,她家入住方舟苑已经3年了,刚住进来时交通还挺便利的,后来就每天都堵车,乘车到市区很不方便。当初买房子的时候想着交通还算比较方便,现在没想到会这样。至10点10分,车辆开始减少,10点25分,车辆可以顺利通过。但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下午4点30分左右,这里又将开始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堵车,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五十年七次大修编

[链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随后,北京市政府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发向,编制总体规划。

■蜘蛛城

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当时这个方案基本是参考大伦敦和莫斯科规划的思路编制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万人。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中就得以确定,之后民间对北京遂有“蜘蛛城”的说法。

■卫星城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据此,规划家们对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又作出了重大的修改,1958年出台的方案压缩了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决断客观上对北京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决断的指引下,北京中心城市才没有像“摊大饼”一样继续“摊”下去。

到1973年时,客观上北京市中心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因此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上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分散集团”式的模式演变成中心地区28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集团和外围10个边缘集团组成的市区。这种分散集团式的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规划方案,只是中心大集团从2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26平方公里。

■新城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的变化是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赋予卫星城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所有这些思路和伦敦20世纪70年代及巴黎区域1965年的方案不谋而合,可能是缓解大城市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2004年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以一份高屋建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订。(梁琦)

城市建设重点转向郊区

[访谈]

实施了近十年的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为北京快速发展的十年带来了巨变,同时也不免带来类似“卧城”望京这样的发展中的“烦恼”。昨天,作为1993年总体规划方案的实施者之一、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原市规划院副院长、规划专家董光器,在与记者共同回顾1993年的总体规划时表示,修编后的新规划将把北京城市建设重点转向郊区。

问:“卧城”望京能否代表老总体规划中的滞后性?

答:不代表老规划的问题,却是此次修编时要注意的问题。严格来讲,望京成为“卧城”,就是没有完全兑现当年的规划,而是几经修改,将一些工业、公建用地规划全部转化为住宅,从而造成了望京在建或已建成的建筑多为纯居住社区。加上道路格局不合理,大型商业及综合服务设施严重缺乏,使一个居住近35万人口的“新城”的功能严重不足。未来的新城将以此为戒,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

问:修编意味着北京城市发展快还是规划滞后?

答:修编总体规划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及时解决发展中问题的科学态度。1993年批复的总体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10年预定实现的人均GDP4000美元,将于2005年提前完成,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已经将一些长远目标提前完成。因此,经济发展要求非修编不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修编。

问:修编是否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城市格局?

答:应该是建设重点向郊区转移。由于1992年北京市区仍处于大发展时期,回顾1993年的总体规划,建设重点仍放在了市区。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这一规划作为当年的跨世纪工程,首次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原则,确定了新的方向。目前,市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近4000美元,郊区仍在1000美元,市区的工业化、人口的增加,开发空间已经饱和,要强化郊区的发展步伐。

问:生态环境等内容,过去是否涉及很少?

答: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优先的问题。此次修编明确了每一个绿化生态项目。包括:北部山区、三北防护林带、两条绿化隔离带等。除划定了建设区外,还要划定非建设部区,以保证人居环境,这都是1993年总体规划因时代所必然带有的局限性。因此,修编后的规划在生态环保、人居环境、产业布局调整等方面,都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再上一个台阶。 (摄影/记者王卫)

《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解读·谋划篇

新变化呼唤出新规划

[访谈]

北京不搞双城模式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开始修编,其修编的依据是由市规划委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战略研究》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城市规划的这一战略性调整,能否改变北京城目前的交通状况?未来北京的市中心到底在哪里?旧城今后还有没有发展空间?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订者、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他就《战略研究》所产生的“新”意进行解读。

旗袍美女

美女旗袍图片

美女旗袍

名言大全